

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麻醉學科正經曆著一場靜悄悄的蛻變:從手術室中的“配合者”,逐漸發展成爲貫穿患者疾病治療全周期的“健康守護者”。這種變化不止于技術與藥物的精進,本質上是對“以病人爲中心”理念的深層踐行。
近日,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中山一院”)副院長匡銘與麻醉科主任、麻醉學教研室主任馮霞,圍繞“凝心聚力,共創麻醉學科與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分享了中山一院在麻醉學科建設中的創新實踐。
貫穿患者診療的“生命線”
"麻醉"(anesthesia)一詞源于希臘語"an"和"aesthesis",an是"沒有"的意思,esthesia是"知覺"的意思,麻醉最初的含義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體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以達到無痛的目的。1846年10月16日,首例乙醚吸入麻醉手術公開演示標志著麻醉學的誕生。而隨著近代醫學不斷發展,麻醉和麻醉學的範疇不斷延展與更新,麻醉的內涵已不再是單純解決手術中止痛的問題,工作範圍也不再局限于手術室,其概念有了更廣的含義。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匡銘
“麻醉從來不是孤立的術中環節,而是貫穿患者診療全程的生命線。現代麻醉學不僅包括麻醉與鎮痛,還涉及到從術前到術後的全周期流程中,包括對患者的評估、優化、准備與治療、康複。”匡銘院長強調。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學教研室主任馮霞
爲此,中山一院設立麻醉評估門診,由麻醉科醫生主導術前優化——通過標准化流程評估合並症、調整用藥,針對複雜病例啓動多團隊協作。馮霞主任介紹:“評估門診將術前管理前移,讓患者以最佳狀態進入手術,這是快速康複的第一步。針對內鏡或普通檢查的患者,無需二次挂號,憑檢查單即可直接就診。”
手術中的麻醉管理,則打破了“外科單一主導”的傳統模式。以微創外科爲例,通過超聲可視化神經阻滯技術,中山一院麻醉科實現了“精准鎮痛”。馮霞主任團隊將超聲技術廣泛應用于神經阻滯,實現“只麻一個腳趾頭或膝關節周圍”的精准鎮痛,相比傳統全麻,大幅減少頭暈、嘔吐等副作用。
术后阶段,麻醉科的角色进一步延伸。据冯霞主任介绍,针对术后疼痛这一康复“拦路虎”,疼痛病房通过多模式镇痛(如神经阻滞、药物调控)实现了全程无痛管理,并结合“家庭医院(Home Hospital)”模式,护士上门随访拆线,形成“院内康复+居家延续”的闭环。
讓臨床服務效率的齒輪圍著患者轉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通過5年努力,實現公立醫院的“三個提高”,即提高效率、提高質量、提高待遇。
“真正为患者做好服务,效率是最重要的。” 匡铭院长点出医疗机构效率提升的核心,“公立医院的发展要求提升效率,但这种效率提升并非如大家所理解的那样,是为了医院的服务类指标或住院收入等,实际上是为了患者。患者就医效率提升,支出就会大幅减少,避免旷日持久的治疗过程。”
这种效率,首先在于“多学科合作”——以往患者看病,要逐个科室跑、逐个号挂,看外科之后可能发现还需内科诊疗,挂一个教授的号要等上一两个星期,一圈下来三星期都未必能完事。如今中山一院推的 “一站式”服务,正打破这种困局:肝胆胰外科门诊里,五六个学科的医生共同针对一位患者会诊,一次性把问题梳理清楚,省去了患者来回奔波的折腾。
“不是讓患者適應科室分布,而是讓科室圍著患者合作。”匡銘院長認爲這種合作效率的提升,直接讓患者少了等待的焦慮,也少了重複就診的支出。“醫院的優質資源通過順暢的合作流轉起來,既能服務更多患者,又能守住服務質量的底線。說到底,效率提升的每一寸,都是患者就醫體驗裏省下的時間和減輕的負擔。”匡銘強調。
從術前評估門診的設立到術後居家康複的延伸,從神經阻滯的精准鎮痛到AI賦能的未來展望,國內高水平公立醫院正在逐步深化麻醉學科在臨床流程中的全周期參與、全流程革新和多學科協同,重新定義外科手術的理想路徑。
正如兩位專家所強調的:麻醉學科的進步,不僅讓患者活得更久,更要讓他們活得更好。一切爲了患者,這正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05-2026-CN-XBR-02162·本內容由默沙東中國提供支持。若您想了解更多有關疾病知識的信息,請咨詢醫療衛生專業人士。)
評論